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佛教文化


佛教文化

佛教是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宗教。它对东方世界的宗教、文化、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。佛教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。

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·悉达多,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)王子,属释迦族。佛教徒尊称他为“释迦牟尼”,意即“释迦族的圣人”。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,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。据北传佛教推断,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,去世于公元前485年,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。据南传佛教推断,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,或为公元前 633年至543年。

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,因此很难断定那一段论述是否原话。他死后几个世纪内,佛教徒举行数次结集大会,确定教义。佛陀认为一切无常,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,都不断变化。佛陀不承认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实在。他认为阿怛摩(我体)并不存在,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我体,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,而生存必有痛若,把现实人生断定为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、“苦”。根据这三种基本实际,佛陀总结出“四圣谛”。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,本性都是苦;集谛谓贪为苦因;灭谛谓苦因可灭;道谛即灭苦之道。佛陀根据四圣谛提出十二因缘,即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为了摆脱上述生死轮回之苦,佛陀提出“八正道”,即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和正定,人经过八正道,即依经、律、论三藏,修恃戒、定、慧三学,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,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,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,叫做“涅盘”或“解脱”。

佛教宗派

根据某些学者的观点,佛教可分为三大部派,即古代部派、大乘佛教和密教。

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兴起于印度,后传到中亚、中国、日本、印尼、及锡南(今斯里兰卡)。大乘佛教倡导“人法二空”,不以阿罗汉而以具有成佛本性的菩萨为理想表率,重视对众生的慈爱。菩萨甘愿把自己的善行功德转施于人,令他人受益。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,即化身、报身和应身。大乘佛教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“小乘”。二者的主要区别是,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,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,并进一步把佛神化;前者迫求个人自我解脱,把“灰身灭智”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,后在宣传大慈大悲;普波众生,把成佛出世、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日标。

禅宗

中国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,菩提达摩于梁武帝大通元年(公元520年),乘商船到达广州。因梁武帝信奉佛法,至金陵与帝晤对。无奈机缘不合,遂“一苇渡江”至嵩山少林寺。菩提达摩大师于寺中面壁九年,将衣钵传予二祖慧可(公元487~593年),慧可传三祖僧璨大师(公元?~606年),僧璨传四祖道信大师(公元580~615年),道信传五祖弘忍大师(公元602~675年)。弘忍大师为选法嗣,令众弟子作偈。上座师神秀先作一偈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;六祖惠能(公元638~713年)听后,请人代笔作云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此偈已成禅宗顿误之法门。唐凤仪二年,六祖到曹溪宝林寺(今广东韶关南华寺),弘扬圣教,大阐宗风,并宣布从此以后传法,只传法印,不传衣钵。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、有特色的宗派,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。




欢迎光临Camel的世界